新华网北京3月28日电(记者白旭、李江涛)作为一大国际文化现象的“汉语热”近年来不断升温,但域外汉学家们27日在此间表示,希望“汉语热”成为一种长期现象,而非短期行为。
“‘汉语热’是个很简单的词,应该让外国人学习汉语变成一种长期趋势,一个持续过程。
”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博士杨富雷在“世界汉学大会2007”上说。
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东方语言系教授鲍夏兰说,她希望自己的学生不仅仅是为了经商而学习汉语,而是投入精力,了解中国的文学、艺术和哲学。
“世界汉学大会2007”26日在北京
中国人民大学开幕。此次会议是50多年来在中国内地首次举办的高水平、高规格的世界性汉学大会,主题为“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”。
中外汉学家们普遍认同,是中国的经济成就使“汉语热”的出现成为可能。
“中国经济近几年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,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也不断加强。”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汉语系主任罗多弼说,“随着中国商人越来越多地到欧洲投资,欧洲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感情会进一步加深。”
罗多弼以自己的例子说明,许多中国商人来到了瑞典,为当地带来工作机会,使得当地居民对中国的兴趣日增,纷纷请他讲课介绍中国。随着孔子学院的建立,斯德哥尔摩市已计划在全市高中逐步设立汉语课程。
目前,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,已在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40所孔子学院(学校或课堂)。据保守统计,目前全世界每年约需要1万名汉语教师,而中国仅能派出2000人。世界汉学大会2007综述:汉学专家回“娘家”
外国汉学家在世界汉学大会上发言 (资料图片)
2007年3月26日,“世界汉学大会2007”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。国务委员陈至立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、法国驻中国大使苏和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,教育部部长周济为“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”和“中国人民大学汉学研究中心”揭牌。
世界汉学大会2007在京开幕 陈至立出席并致辞
新华网北京3月26日电(记者李江涛)“世界汉学大会2007”26日上午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,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内地首次举办的高水平、高规格的世界性汉学大会。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开幕式并致辞。世界汉学专家聚会北京[组图]
3月26日,以“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”为主题的世界汉学大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,来自德国、俄罗斯、美国、法国和中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专家聚会北京,在汉学研究、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研讨。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 摄
>>>>点击浏览更多精彩图片